|
因地制宜 从能源安全角度谈“双碳”写在“北京甲醇能源峰会”倒计时31天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在2019年第九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”上指出:要在能源体系框架下进行能源转型和结构优化,防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造成的伤害。 2021年5月,中国科学院丁仲礼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报告会上介绍“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”时提出,完成“碳中和”这个大转型,既是挑战又是机遇,需要在能源结构、能源消费、人为固碳三端发力。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院士针对落实“双碳”目标提别提出:构建安全稳定能源体系需要系统思维研究“煤”的问题,不可顾此失彼。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引导减排措施警惕减碳过程中可能发生的“风险”。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,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峰会上的呼吁:“拆掉能源体系中的一堵堵‘围墙’,让各能源品种有机融合,共同担当起降碳减排重任”。 中国工程院刘中民院士指出:各种能源“单打独斗”难以实现减碳目标。“碳中和”是指国家、企业等特定组织或个人,通过植树造林固碳和负碳技术应用,抵消自身活动产生和排放的碳,实现正负抵消,达到相对“零排放”。要实现相对“零排放”,需要通过人为努力实现各类能源技术的合力支撑。 中国科技大学包信和校长:“地球有煤矿,有油田和气田,没有氢气矿和氢气田,氢元素存在于各种化合物中,制备氢气需要能量。”如果用一种碳氢能源制备另一种碳氢能源,尽管制备出来的碳氢能源(如电或氢)是清洁的,但这是碳排放的前移或转嫁,绝不是“碳中和”的能源。 2021年初,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和全球甲醇协会联合编撰的《创新前景-可再生甲醇》研究报告英文版全球首发。该研究报告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甲醇燃料发展的未来。在展望未来的篇章中,提出甲醇产量的增加将逐步转向可再生甲醇,中国仍将是主要生产国。预计到 2050 年,全球每年将生产 2.5 亿吨绿色甲醇和 1.35 亿吨生物甲醇。 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先进动力燃料(AMF)工作组邀请,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应先进动力燃料(AMF)工作组中方联络员提议,2020年6月正式参加该工作组,并承担“渔船和一般货运船舶甲醇技术和基础设施进展评估研究”相关内容研究工作。报告主要从中国水面交通运输基本情况、船舶动力甲醇燃料应用技术、船舶动力应用甲醇燃料与其他燃料对比、燃料加注及技术方案对比等方面进行调查及总结。2022年6月,形成正式研究报告(英文版)提交国际能源署。 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先进动力燃料(AMF)工作组邀请,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应先进动力燃料(AMF)工作组中方联络员提议,2022年1月正式参加该工作组,并承担“使用替代燃料(甲醇)发动机磨损”相关研究工作。 在我国高速铁路、城际快轨、城市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今天,绿皮火车还要存在,城市公共交通必须要建设。当我国轨道交通在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华中、西南实现市市通达时,西北地区的新疆、西藏地区,首要发展的还是高速公路。这就是因地制宜多元化的最好解读,因为这个世界,根本就没有全面替代、全覆盖和全垄断的市场经济。包容和融合是最好的选择与路径! 欢迎参加6月15-16日在北京首钢园举办的“北京甲醇能源峰会”,您将会听到上述论点详细的解读。还能在展会现场看到中国独立创新发展甲醇经济的成果和成就。 作者:魏安力 |